在電影《博物館奇妙夜》中,博物館中的展品都有了自己的生命——它們能對話,能走動,從而衍生出一個個有趣而奇妙的故事。在不久后,成都市民也能在“家門口”的博物館感受這樣的景象——記者從成都城投集團獲悉,成都市發(fā)改委原則同意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立項,這標志著成都自然博物館項目正式獲得市政府批復立項,為項目的推進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成都自然博物館效果圖
據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館擬采用雙業(yè)主模式建設,項目修建過程中將以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新館為基礎,不拆除現有建筑,整合周邊地塊修建。
博物館在哪兒?
位于成都理工大學西側
有8個足球場那么大
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始建于1960年,館內有古生物化石、巖石、礦物、寶玉石、觀賞石等展藏品12萬余件,稀世珍品和精品1000余件,尤其以恐龍化石最具特色,為亞洲名列前茅的恐龍化石收藏博物館。其中,“合川馬門溪龍”全長22米,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龍化石,也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但由于當時場地狹小,展陳品數量較多,一個展柜容納藏品達10余件,有的甚至更多,展陳面積嚴重不足,還有大部分藏品一直放在庫房里,未能展示給觀眾。
作為城市級重大公共文化設施之一的成都自然博物館,擬建于成都市成華區(qū)成華大道十里店路以東,二仙橋東三路以北,成都理工大學西側,項目估算總投資為12.9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6.28萬平方米,大約相當于8個足球場的面積。
博物館長啥樣?
不規(guī)則白色建筑
靈感來源四川盆地地質形態(tài)
通過成都城投集團正式發(fā)布的設計圖,我們能看到,建筑主體為不規(guī)則的白色建筑,造型充滿時尚元素。
根據此前所披露的信息,成都自然博物館設計的靈感來源于四川盆地的自然地質形態(tài)。隨著時間的推移,火山活動和板塊構造運動產生了水平和垂直的力量,導致高原隆起、盆地形成。這些自然之力造就了成都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
古蜀水利系統(tǒng)作為室外景觀的靈感來源,被演繹為博物館周邊的倒影池和景觀水道。中央中庭是一個充滿自然光的高大空間。它從視覺上連接了城市、街道和博物館主入口以及相鄰的東風渠水系。中庭則將成為博物館的活力核心,天橋從上空穿過,連接不同的展廳和公共設施空間。
博物館看些啥?
看石頭“說話”
看化石“復活”
成都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擬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館以地學展陳為特色,成都城投集團將通過藝術和技術相結合的方式設計展項,計劃通過AR技術、全息技術、4D影院、球幕或VR影院等技術手段讓石頭“說話”、讓化石“復活”,打造成都文化新地標。
據此前消息,成都自然博物館將參考世界知名博物館,擬將陳列主題分為2類4大模塊,即常設科普展覽主題和常設科普互動體驗主題。而擬設的4大模塊將展現地球誕生及生命演化,物種與自然環(huán)境的適應發(fā)展,天地自然與生命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分別為:“演化樂章”(宇宙、地球、環(huán)境、生命演化過程)、“生命畫卷”(多姿多彩的現代生命世界)、“文明史詩”(人類文明興衰與愿景)、“時空漂移”(互動體驗零距離)。
此外,成都自然博物館還將包括創(chuàng)新性的展覽和教育空間,設常設/臨時展廳、互動展廳、禮品店、咖啡廳、電影院和室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