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起,應安光所環(huán)境光學研究中心邀請,弗吉尼亞聯(lián)邦大學機械與核工程學院陳大仁教授到中科院合肥物質院安光所開始為期半個月的學術訪問。
6月6日,陳大仁教授為安光所科研人員做了題為《顆粒物在人體肺部支氣管的沉積研究》的分享報告。在氣溶膠顆粒的各種研究和應用中,需要有關顆粒在人體肺部的最終沉積的科學研究,研究應用的實例包括但不限于工人和公眾的健康和安全的毒性評估、香煙/電子煙研究、藥物的氣溶膠給藥。關于顆粒物在人體肺部沉積的數(shù)值研究和實驗研究,模擬仿真和實驗結果之間的差距仍然存在(由于以前的實驗設置的限制)。隨著最近氣溶膠技術的進步和新的氣溶膠研究方法應用,科研人員提出一個新的人類肺部氣道模型,以縮小數(shù)值和實驗結果之間的差距。此外,報告中重點講述了呼吸曲線對顆粒物在肺部分支氣道沉積的影響。
6月7日—14日,為進一步加強與安光所的國際合作,全面、系統(tǒng)、專項提升學科素養(yǎng),促進氣溶膠有關科研工作的開展,陳大仁教授開展了氣溶膠系列講座。系列講座介紹了氣溶膠手動和自動采樣設備的變化發(fā)展,大氣取樣系統(tǒng)的參數(shù)測量和損失分析;粒子采樣的方式以及流動中的傳輸和沉積。此外,陳大仁教授重點對氣溶膠發(fā)生、粒子質量測量、粒子電遷移、顆粒物計數(shù)等技術進行了詳細講述;在氣溶膠發(fā)生、篩分、監(jiān)測儀器的研制,數(shù)據(jù)反演,誤差分析等一系列問題與參會人員進行了熱烈討論,并就氣溶膠技術在環(huán)境、生物、醫(yī)藥、半導體等領域的進展和前景進行了展望。
陳大仁教授多年致力于顆粒物采樣與表征、顆粒物儀器、大氣氣溶膠、半導體加工中的微污染控制、過濾和分離、健康影響、納米毒性、顆粒物合成、生成等方面研究,是電噴霧、Nano DMA、高效荷電器、快速粒徑譜儀等顆粒物關鍵技術的主要研究和發(fā)明者,發(fā)表了超過170篇期刊論文和35篇會議論文,擁有36項國外和4項國際顆粒物技術專利。因其在納米顆粒物研究、技術、儀器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陳大仁教授先后獲得謝爾頓獎、斯莫盧喬夫斯基獎、肯尼斯獎、本杰明獎。
陳大仁教授做報告
報告會場